冬季剧场: 李然、黄汉明、杨嘉辉

介绍

上海大田秀则画廊欣然呈现群展“冬季剧场”,含括艺术家李然、黄汉明和杨嘉辉。展览着眼于几位艺术家如何传达身份和构建叙事。

 

黄汉明(1971年,生于新加坡)的许多影像作品中,他扮演所有角色,挑战观众对社会结构、身份和性别的重新想象,并推动电影语言的可能性。作品《唐人街之后》(2012)探究了“唐人街”作为电影符号的象征意义。受罗曼·波兰斯基的代表作《唐人街》中著名的结尾台词“忘了吧,杰克,这里是唐人街。”(Forget it, Jake, it’s Chinatown)的启发,黄汉明在2012年以“唐人街”为切入点创作了数部影像作品。

 

在《唐人街之后》中,黄汉明一人分演侦探与“致命女性”两角,戴着面具或是假发和墨镜,在洛杉矶、旧金山和香港拍摄的场景中,模仿经典黑色电影的刻板印象,穿梭于“唐人街”的建筑之中。配乐由黑色电影主题音乐倒放而成。两位主角似乎在寻找某人,亦或是在逃离某人,映射了20世纪中国移民的动荡时代。在时间和地点的交织下,“唐人街”成为了一种心理状态,反映了个人作为连续体的一部分所产生的集体潜意识,这些潜意识被个人的命运、历史、地理和文化遗产所连接和扭曲。

 

在《哈姆雷特问题》(2001),黄汉明贴着纸胡须、戴着假发,身着用纸质褶边做成的伊丽莎白式拉夫领,朗诵莎翁名剧《哈姆雷特》中的经典独白“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然而,黄汉明的表演片段被反复剪辑和扭转,原本描述哈姆雷特如何在生与死之间挣扎的台词失去了原本的语境。黄汉明重构了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以戏剧的方式挑战了经典英语文学,并指明了语言作为媒介的不稳定性。

 

李然(1986年,中国)也时常本人在影像作品中出镜。在《另一个现代艺术家》(2013)中,他扮演一位臆造的现代主义画家,背景音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黑白电影惯用的配乐和播音腔的旁白。通过大声且自信的表演性叙述,李然将父辈在艺术实践和历史境遇中的困惑徘徊与自身对于当下艺术环境中的思考相糅合,探讨了艺术家的身份认同及全球当代艺术话语权的主体问题。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杨嘉辉(1979年,中国香港)选择了具有近两千年历史的民俗文化舞狮作为其影像作品《消音状况#2:消声的舞狮》(2014)的研究主体。与传统的舞狮表演不同,伴奏的鼓声、钹声和锣声被有意识地“静音”,唯一能听到的是舞狮者在表演过程中制造出的声响:布料的摩擦、舞狮者的喘息、脚步踩踏和其他背景音。通过消除观众在熟悉情境中感知或期望听到的声音,杨嘉辉将焦点移至那些未被关注或被边缘化的声音。主导和熟悉的声音被静音,是为观众提供了一个重新想象不同声音景观的机会。

 

上海大田秀则画廊诚邀大家以全新的视角来感受几位艺术家对文化、历史和身份之间不同种联系的探索。